就在王韶余部撤退的当日,大宋朝廷收到前方发来的六百里加急军情,王安石看罢,当即是脸色大变,片刻也不敢耽搁,当即持了那奏报急急的奏请官家。
由于奏的太过匆忙,亦或者是心中慌乱,竟然把案旁的暖手铜炉带的翻了,已经烧红的石炭引燃了书案旁边的各色文书。
王安石哪里还顾得上救火,方冠也忘记带上便是急匆匆的去了。
火急火燎的过了建章宫,穿过那弯弯曲曲的抄手回廊,王安石径直去往御书房。
书房之中三人,大宋神宗皇帝,延安郡王赵煦,再一个就是已经日渐苍老的同枢密使司马光。
“司马大人当真便是我朝元老,若说见识广博,知文知史,当世恐是无人能及,六郡王还是应当多多的请教司马枢密的呐。 ”神宗皇帝好似有些疲倦,半躺半kao在雕花覆锦的圆角椅上,长长的猪腰子脸满是疲倦之色,眼皮微微的耷拉下来,却掩饰不住眼球上布满的血丝。
作为一个帝王来讲,其实神宗皇帝还是勤于政事的,尤其是在当今两国交战时候,每日初了批阅各地的奏章条陈,还是要十分小心在意的斟酌前方的战事,费心费神的调兵遣将筹措粮草等一应的前方均需。
奈何如今的大宋王朝早已经lou出了颓势,尤其是财政方面,两淮大灾之后全国的赋税几乎减少了三成。 要不是吕嘉问这个商贾出身之人精打细算地在犄角旮旯里搜刮,朝廷的财政更是捉襟见肘。
神宗皇帝已经第三次削减了皇家宗室子弟以及皇宫大内的用度,最大限度的腾出些银钱粮秣来支持大宋开过以来前所未有的武功之鼎盛!
确实是如此的,如今的局面对于大宋来说真地就是一片大好。
契丹人的进攻势头已经被遏制,而且敌人地背后又有女真人在捣乱,大宋甚至不必如何锐意的进攻,只要牢牢的防守。 尽一切可能的利用坚固防线,就可以消耗契丹人本不丰盈的国力。 到辽人支撑不住的时候。 就可以展开大规模的反击,不仅要把契丹人打回北地,更是要收复幽燕之地,完成当年太祖太宗皇帝想完成而没有完成地大业。
到那时候,大宋武功将成鼎盛,官家的威望将直追开国的太祖皇帝,百年之后入得景灵西宫享受子孙万代香火供奉也是水到渠成。
景灵西宫还有最后的一个位置。 神宗皇帝一直就以为那个位置是为自己预留的,只是从来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抱负罢了。
如今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自然是要不惜一切的争取,让自己和太祖皇帝一样,和赵氏始祖一起享受后人敬仰,名留青史!
赵煦实在是个很懂事地……孩子,很是乖巧的坐在绣墩之上,起身搬个坐器给司马光。 极是谦逊的说道:“司马大人安坐,便是于我说道说道当今的天下大势的吧。 ”
要说身份尊贵,司马光自然是不及延安郡王赵煦。 但是大宋的体制和满清不同,没有皇子“办差”地惯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赵煦只是一个有职无权的摆设人物。 司马光虽然只是个同枢密使,其职权也比赵煦大的多了的。
司马光知道前几日官家和赵煦曾经以同样的礼节对待王安石。 赵煦同样是请教了许多的问题,王安石也是一一的解答。 政治感觉十分敏锐的司马光已经嗅出这个延安郡王的未来,微微的行个浅礼谢坐:“郡王殿下天资聪慧,许多地事情都是有独到见解,不过……”
赵煦摆出“敏而好学”地模样小心在意的聆听了,忽然听得门外有人大声地呼喊:“臣王安石有紧急军情觐见……”
按照宫中惯例,从来是只有官家召见大臣,鲜有臣子“闯宫”的,不过作为大宋的中枢人物,王安石等人亦是时常的主动前来觐见。 以往都是由官家身边的宫人禀报。 官家允了之后才会召见。 如今日这般的报门请见却是极少见的。
闻得有了紧急军情。 再听得王安石如此急急惶惶的报门,神宗皇帝和司马光都是感觉到了一丝不详。
旁边在坐的延安郡王赵煦同样是如此的感觉。 却是不动神色的依旧那般的坐着,心头已是开始转动……
转眼之间,大宋宰辅王安石直直的进来,前来几步才记起君臣礼节,急急的躬身。 大宋那时候并不流行三跪九叩那一套,如王安石这般的大臣觐见皇帝也就是躬身施礼罢了。
神宗皇帝比王安石还要着急,放出疲乏困倦的模样一扫而去,陡然起身的开口相询:“甚的事情?甚的军情?王枢密速速道来。 ”
想是跑的过急,王安石又是年岁已高,面色红的不是个样子,胸膛也是急剧起伏,稍稍的喘了口气方才说道:“辽帝耶律洪基兵出武州,连克宁化、宪州,如今正兵发楼凡,岚州(不是兰州)、麟州、府州诸地之危只在旦夕之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