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怀疑是虚报战功的,更有离谱的甚至怀疑这会不会是梅州通敌后和鞑虏联手演的一出麻痹伟大的大宋君臣的好戏......这些人,出于什么心态的都有,总之就是三个字,炸窝了!
设伏烧死了多少敌军没得统计,但夺回韶州一线的战功却是不容置疑的,而后来赵溍和方兴的奏报也印证了这一点,所以朝堂上质疑的声音消失了下去,不过取而代之的不是重赏有功之臣的呼声,反而是该不该防着梅州方面自成一国的讨论。
丽江浦的摧锋军水军被广东方面提前调走,果然成了他人攻讦的重点,而霸占友军辖境拒不归还,更是隐有谋逆之嫌。到了张镇孙被卓飞强行扳倒后,朝堂上更是一片哗然,简直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对这个幸进的少年知州亦倍加警惕起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卓飞数月之间便霸道至此,实在招人瞩目之极,而且人人皆知卓飞与马大公爷关系密切,若此二人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把持广东军政,那恐有脱离掌握之虞也。
本着有备无患的原则,不少大臣都觉得当预先提防为上,而左丞相兼枢密使陈宜中虽然没有在朝堂上公开表态,但据说其也私下向小皇帝进言,隐晦地表示了自己对广东局势的担忧。而作为马大公爷最大后盾的枢密副使张世杰自然也会进言帮着自己人说话,至于签书枢密院事陆秀夫却闭口不议,算是中立了。
不过小皇帝这次主意倒是很正,执意要重赏功臣,甚至还在朝议时掷冠于地,怒言“若寒功臣之心,朕不如即死”的狠话,而也是由于小皇帝的这份坚持,所以广东诸将此次的封赏才格外的优厚。
当从马大公爷那里听到这些内幕时,卓飞确是有些感激小皇帝,同时也对大宋朝这班临死仍不知悔改,还要将内斗搞到阴曹地府去的大臣们着实无语的紧。心说就算老子日后真的反了,那也绝不会是主动反的,而绝对是被你们这群混蛋官儿给逼反的啊!
朝堂上的情形令马大公爷有些担忧,他倒不是怕死,而是害怕权力被夺从而导致梅州新政夭折,而且就算新政能勉强延续,但日后处处掣肘,那恐怕也难一展抱负了。
马大公爷执掌一路,是形势所迫下的特例,而他在朝堂上除了张世杰外几乎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后盾了,可谓是根基浅薄,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绝不能再有任何刺激朝堂大臣们的事儿出现,甚至就连捷报都不行。
可梅关大捷的奏折刚送出去,这追是追不回来的了,可以想象,这份大捷文书一到丽江浦行在后,朝堂上必然又是一阵大哗,后果实难预料,马大公爷无法把握,只能赶紧再修书一封给张世杰,请他尽量导引朝堂风向。
当然了,这还不够。若想无事,那还得想些自救的办法,这兄弟二人思前想后,也没什么好主意,到最后灵光一现,才决定在朝廷封赏使者到来后,联手上演一出儿好戏,让天使觉得自己兄弟二人已生嫌隙,再不是像从前那般的亲密无间了。
所以昨晚马大公爷派亲卫来通知卓飞天使已然驾到时,卓飞就破例地解除了禁酒令,破例地喝了个真醉,从而很自然地耽误了早晨的受赏。而如此一来,马大公爷便有理由表达自己的不满,从而逐渐显露出隐藏在兄友弟恭表象之下的各种矛盾来。
在这出兄弟暗生嫌隙,就快反目成仇的大戏里,卓飞必须在王公公面前装出一副少年得志后就变得轻狂张扬的模样儿,而马大公爷则要饰演一个从恨铁不成钢的兄长,逐渐过度到懊悔自己识人不明,养狼终遭反噬的冤大头形象。
这场戏,说小了,那算是防患于未然;说大了,就可能关乎到生死与国运。所以两兄弟本着不密则失身的原则,决定将谁都瞒在鼓里,甚至连亲人和徒儿都必须懵然不知。而这场戏,刚刚开场,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进行的还算毫无破绽,很是自然......
言归正传。
总之,对于王公公的逆耳忠言,卓飞很是感激,对这个颇与众不同的老太监也更是好感,但是现实很无奈,卓飞必须让他感到失望了。
“哈哈哈,王公公真是会说笑话!正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面对如此美酒,又岂能不谋一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