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的伯颜,在看了看yīn冷的大汗后,终于沉声说道:“大汗,海都之乱,固然眼下需早rì平定,但也不能太急。”
忽必烈此时心情之恶劣,伯颜绝对明白。
闻言,忽必烈瞬间即将锐目盯在了他的脸上。
“伯颜,朕近rì已得云南、四川行省急报,赵昰小儿已兵出湖广,目标直指川中。观其动向,甚至他还有夺取云南之意。”
老忽真的不能不急了。
伯颜的眼中有厉芒一闪而过,但面对大汗yīn冷的目光,他不仅神sè不变,态度愈加恭敬。
“海都狡黠,大汗天威所在,他必然望风披靡。”
伯颜知道,老忽您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将乃颜收拾了,海都听说后,怎么可能不避您的锋芒?和您硬来,这岂不是找死?所以您大可不必生气。
忽必烈不语,依然盯着伯颜。
伯颜已经轻声接着说道:“臣认为,固然海都犯边,邀之则遁,若能诱其深入,一战可擒也。”
忽必烈的眼睛眯起来了,只不过其中再度闪出了yīn冷之意。
“你是说?”
伯颜依然神sè不动。
“海都必会再来和林。”
忽必烈忽然松弛了自己,再度看向了草原深处。
伯颜的意思他已经明白了。
因为只要海都的目的是夺取大汗之位,就算他躲躲闪闪、打了就跑,他必然还是要夺取和林。
这是由于,和林过去是蒙古帝国草原上的国都,失去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等于失去了草原主人的身份。反过来讲,谁控制了和林,不仅意味着他掌握了草原的核心地带,且还能够在这个蒙古人的发祥地召集传统上的忽里台大会,并借此重新确认草原帝国的汗位。
所以,对于和林,忽必烈不能眼看着丢失,而海都,则必然是想拥有。
既然如此,与其和海都在草原上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旷rì持久,还不如诱他再度到和林,寻机收拾了他。
俗话:擒贼先擒王。海都被收拾了,其他人也就成不了什么气候了。
------------------------
历史上的海都之乱持续那么长时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必烈本人并没有真正放手用好伯颜。
伯颜的家族过去居住的地方叫忽毡城,后世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蒙古帝国时代属于察合台汗国。
而察合台汗国的大汗笃哇,是海都的铁杆盟友。所以,有人就向老忽进谗言,说伯颜私通海都,故此平叛不力。
由此,老忽将伯颜调到后面,改为玉昔帖木儿(成吉思汗时代四杰之一博尔术的儿子)领军在前。其结果,就是海都之乱一直无法平定。
但后人可以猜测,尽管伯颜的家族居住在察合台汗国,他其实不太会私通海都,因为没有忽必烈,就没有他现在的身份和地位。不过他不想向笃哇的人下狠手,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那里面会有家族的旧识。
历史上的伯颜在与海都和其手下多次交手后,终于找到了对付他的方法。当海都再来时,他就佯败,一连七rì。
他手下的诸将都认为他胆怯,不仅指责他,而且连连请战。
伯颜告诉他们:“海都犯边,邀之则遁,诱其深入,一点可擒也。”
但诸将坚决请战,于是伯颜只好回军,虽一战击败海都,可海都果然还是逃脱了。
(这事理应发生在至元二十九年,可现在历史变了,伯颜和忽必烈都有了更大的压力。压力会促使人的脑筋转的更快,所以在这里咱把此事给加以改变。)
------------------------
帝国大汗转而沉思,伯颜却继续说道:“当年让赵昰小儿成为漏网之鱼,此为臣的过失。臣请大汗恩准,让臣再到南边,去对付那个赵昰。”
伯颜其实一直认为,让赵昰等人逃脱,自己是有责任的。而且他还知道,他的大汗有时候并非没有猜忌之心。
当初阿术的父亲兀良合台是蒙哥大汗的老人,老忽上位后,虽然兀良合台并没有站到阿里不哥那边,可在讨伐阿里不哥时,“兀良合台以宿将,独摈而不用。”就是因为老忽对他仍“疑而忌之”。
故此,鉴于自己的家族曾居于察合台汗国的事实,为避免大汗的疑虑,在托出自己的办法后,他决定转而去对付同样危机重重的南方。
伯颜的这个决定,自然是建立在眼下的形势上,而且他认为,这对大汗和他,实为两全之策。
但他的大汗仍然否决了他的建议。
“不,伯颜,在如何对付海都这件事上,朕授你全权。诸将如有抗命者,你可当即处之。”
冷静下来的忽必烈还是jīng明的,他之所以否决伯颜的提议,是因为伯颜的话下之意已经很明白,要想诱海都前来,他自己就不该亲自出马,那样只会惊了海都这只兔子。
可如果要找一个更合适的人来对付海都,只要他内心的疑虑被彻底打消,他也不是不知道,朝廷之中并没有人能超过伯颜。
而通常一个策略的最佳执行者,也肯定是它的制定者。
此外,在忽必烈的内心里,现在还不是动用伯颜这柄快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