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等金军攻打过,前线战报雪片似的飞到朝廷处来的时候,他们都还坚持己见,认为不过是宋金在边境上的小冲突,情况不是很严重。这时又赶上皇上举行郊祭大礼,为了不打扰皇上的雅兴,战报就被都压了下来,不但赵佶不知道此事,就连两个宰相李邦彦、白时中都不知道。
直到十二月初五,金国遣使到了东京要求见皇上,其实就是来下最后通牒,告之大宋如果要想停战就需割地赔款。这下李邦彦和白时中两个宰相才知道前线真是的情况,但这两个人也和那些人一样,依然继续瞒报前线情况,给了重礼将金使尽快打发走了,免得让皇上听到风声。
到了十二月十六日,两河宣抚使童贯从太原跑回了汴京躲避战乱,这下盖子终于捂不住了,可这几个人还在想办法推脱责任,怎么将自己的从中摘出来。别说他们几个一碰头还真想出办法来了,只告诉皇上说郭药师及常胜军是恶战后被金军围困,无法突围最后被迫投降的。
别看就改了几个字,事情的性质就变了,明明是他们失察导致郭药师主动叛国投敌而没有采用预防措施,改了几句话不但把事情的真相掩盖住了,且把一切责任推给了被俘后拒降被杀的蔡靖,那边死无对证大家都逃过了惩罚似乎是没事了,可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却不惜将大宋抛到了毁灭的边缘!
盖子揭开了,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可一个个的起哄架秧子行,却没有人能力挽狂澜想出解决的办法,面对严重的形势毫无办法。赵佶也是吓得麻了爪儿啦,问计于群臣,别说还真蹦出来一位能人,大臣李邺上书愿出使金国议和。
这个时候有人挺身而出,赵佶岂能不答应,当即准了。可李邺又提了个条件要求携带黄金三万两,作为议和的费用。但这时国库中居然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金子,最后还是赵佶从内帑拿出两个各五百两的金瓮两个,命书艺局熔化后重铸为金字牌,交给李邺先去办事。
然而金军都打到了燕京府,当然不会将这点散碎银两看在眼里,李邺白跑磨鞋底空走一遭,没有任何结果。可花了那么多金子怎么也得给皇上个交待,于是李邺告诉赵佶‘金军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下水入濑,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
这话鲜明生动,比喻恰当,大涨敌人气势,灭自己的威风,将朝野上下人等气得够呛,可李邺也给自己赢得了个‘六如给事’的荣誉称号史册留名,但是也把赵佶给吓住了,更加慌张。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赵佶才感到事情严重,可一切似乎都晚了点。金人不久就送过来一封声讨他的檄文,满篇尽是不逊之言。童贯与大臣商议,恐赵佶看见伤心,不敢上奏,李邦彦提议说,如果此时把檄文呈上去,可促使皇帝下决心颁布求言之诏。
于是众大臣在宣和殿将檄文呈上,赵佶看完檄文果然涕泗俱下,只说了三字:“休、休、休!”然后就…就晕了过去。
窘急之中赵佶召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商议如何处理。这老实人竟说老实话,果然钻进了李邦彦等人设计好的套中,宇文虚中劝说皇帝应先降罪己诏,更改弊端,以回天意,顺人心,至于防御之事,可委托将帅任之。谁都知道前几年方腊起义时童贯也曾御笔代书了‘罪己诏’落得什么下场,差点给打发回家,大家都憋着不提,偏偏他提了。
无计可施的赵佶当即采纳,并命宇文虚中草诏,数说了自己即位以来的种种不是,下令废花石纲、应奉局等弊政,要求天下官僚士庶直言时政,希望天下方镇郡县率师勤王。
从这道诏书来看,赵佶对于国家的积弊,政策的阙失,自己的胡作非为早就心知肚明,但没有外力的强势打击,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有错,恐惧才是最好的清理醒剂!事情都真的,但是这份罪己诏还是遭到多数大臣反对,七嘴八舌地批评宇文虚中过于偏激。
可这时金兵愈来愈近,警报如雪片一般飞报宋廷,京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双方还在jīliè争论,御笔诏书经过几次修改还是未能通过。军情危急,枢密院报告金兵快到黄河北岸!赵佶无暇再考虑此事,于次日诏告全国,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如何能从这混乱局势中脱身,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替罪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