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说话,干活倒是卖力的。父母早逝嘛家里穷,看样子不像上过私塾接受过教育,但到底识不识字?呃,没印象。好像不会?但名字像是会写的……
这么模棱两可的证言,挨个问完后,下面窃窃私语已起。何栋梁站在原告席上,面色微涨,紧紧盯着对面位置的青年。
“原告证据出示完毕,现在被告,请出示你的证据。”
众人一起转向青年。上千目光睽睽注视下,就见青年从佟柊书手里接过一只铁皮盒子,上交给主审官。
“诸位,之前证人所言都没有说错,我的确当过学徒,帮工,替人擦过皮鞋,也拉煤干过苦力。但何先生还少找了一个阶段的证人,也是被桑菲菲女士曾提过的,我十一岁被母亲送到戏班学戏。可惜嗓子倒仓时间太长,最终没能在戏班呆下去……”
下面私语惊叹再起,青年笔直的站在中间,丝毫不被众人的目光反应所扰,直到众人安静下来,才继续不疾不徐,声音朗朗道:
“但这就能证明我不识字,写不了诗句文章?法官大人,这个盒子里是我从小读过的书,有感时写下的残句。其中,就有何栋梁先生诬告我剽窃的一些诗的原稿单句。”
青年趁审判长和陪审人员挨个递看证据的时候,顺便向在场的人讲述了他的身世。
许家也曾兴盛过,所有藏书颇丰,之后虽然败落,但一些书卷还在。其父吸大烟早逝,所以爷爷对许夜生的寄望要求更深,三岁启蒙,一直到许夜生七岁时老爷子去世,还在对许夜生念叨振兴许家的夙愿。
“我一直记得爷爷临终前的话。可惜家穷,很多时候连生火的柴都没有,就只能一页页撕书烧火……”青年眼中现出一抹痛色,“请不要怪我和母亲毁了书,实在是没有办法……”
“也是这个原因,我自小就有个习惯,见书就背,拼命背,总担心等我出去卖报打零工回家,厚厚一本书就变成了灶台下的灰烬。只有实在记不住或者不理解的内容,我才会撕下来留存,这些,就是仅剩的了。”
证据早在主审官和陪审员看完后由庭警拿着向再坐的人展示。以至于开始还为许夜生身世暗叹的声音很快变成了惊叹。
尤其坐站在前排的国学大师和教育家、留洋归来者,看到那一页页残存的“证据”,所包括的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不说,每页上面更是密密麻麻用稚嫩的笔触记录注释了许多。而那些字,更多的是用木棍烧过后的黑灰所写……
厅中陷入短暂的沉寂。
随后听到一位年过古稀的国学大家沉沉叹息。而站在过道看过这些证据的很多留学归来的学者教授,也难掩唏嘘。如此家境,少年从未放弃过学习,光是这份毅力精神,不仅心惊,更令人心恸!
“不,是假的。他们家我去过,快倒的土房子,什么时候有这些?”
何栋梁叫嚣着,审判长陆启明这时才从那些证据残诗中抬起头。看了一眼何栋梁,道:“这些证据我们法庭自然会请人辨识真伪。”
而今日座下多少大家,陆启明当即就请专门研究古书画的帮忙查验残页和纸张笔记的时间。
这会儿的判断全靠眼力,而但凡国学之才,对纸张,墨痕多少都懂一些。
那人看完,为显尊重和谨慎的态度,还将之送到几位国学大师面前,请他们过目。几位须发花白的老人一一看过,轮到方才那位沉沉叹息的首座大师,老头子双手放在拐棍上,却道:“不必看,我只问他几个问题,便能知晓。”
这样的行为显然从未有过。
但这会儿法庭中西合璧,本土过去审案子可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何况是这么瞩目的案子,所以陆启明之稍稍考虑后,征询了被告的建议,也就同意了。
萧崇霭面上依旧淡然沉静,轻轻鞠躬后便请老人家提问。
他当初能这么做,就不怕准备的东西被人看出来。前日庭审声势更起后,特意让人鼓动请来国学大家,也预料到会有如今的场面。
尤其眼前的老人,被誉为国学泰斗,自号“野老客”。不难看出这名字正是杜甫《野老》一诗中,对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忧心之意……
萧崇霭内里的轮回灵魂,任老人问什么问题,自然都能对答如流,反而要顾虑许夜生的身份,背诵和一般问题都能回答,但更多艰深的则只是表达自己的理解,毕竟他没有真正更大师人物学习过。
所有问题一一回答后,半响,老头子又是一声叹息,随即表示,今后他家大门永远为许夜生打开,随时欢迎他来求教学习。
青年掩不住的感动,深深鞠躬。
老人家这态度已经表明了,许夜生没有问题。而之前验查过的诸人也一起断定,证据无误。
这一下,厅中议论再起,报社杂志的更是刷刷记录个不停。尤其国学大师泰斗的表态就已经是一则重大新闻了。
而随后,又有更重磅的证据出示:
被告剽窃他人诗作的此个血人,和当初写了轰动北平的《将逝》的作者“血人”是一个人,正是眼前的青年?!
而且青年的身份不仅仅是写写诗文这么简单,还是上海滩颇有名的民族实业家?!风靡全国的化妆品“化蝶”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