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儿坐到我对面,一只胳膊搭在桌子上,另一只手往茶杯里倒着水,说道:“我昨晚正站外外面等姐姐,忽然看见皇后被皇上抱着进了寝宫,然后太医院的太医们都来了,不一会儿就听见皇上骂太医,之后诸位皇子和公主们就一个接着一个的都来了,就连太子妃、魏王妃和驸马都来了,随后几位位分高的娘娘也来了。一群人守在立政殿,直到早晨主子们才回去梳洗、换衣服。”
我双手紧紧的握着茶杯,里面是刚煮沸的水冲泡的茶,我的手被烫得灼灼的疼,饶是如此,身上还是觉得冷。上学时背历史,背到谁谁何年出生,何年去世,就觉得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知识点。可是当自己接触了这个人,感觉又是不一样。
碧儿等不到我说话,继续说道:“皇后这次好像是真的不行了,听说尚仪局都开始准备丧服了。”她哀叹一声,继续道:“这昨天才办完喜事,谁想到紧接着就要操办丧事。”
我问道:“你见到魏王殿下了吗?他怎么样?”虽说一直告诉自己该放下了,可是对于他的事还是没有办法不闻不问。新婚之夜,母亲病危,他心里该是什么滋味啊?虽说早就料到长孙皇后时日不多,可她到底是在从魏王府回宫的路上晕倒的。
碧儿说道:“人实在太多,我没有注意到魏王。”
我没再多问,本想去给长孙皇后请个安,可是长孙皇后的寝宫里满满的都是人,李世民也一直守在里面,我实在不方便进去,夫妻、母子临别的场面又是我不忍看的,索性躲在房间里抄着佛经。
长孙皇后是在这天午后过世的,六月的长安,正是牡丹花开得正盛的时节。而这株大唐最雍容高贵的牡丹,却在这个六月的午后凋零了,留下了她挚爱的丈夫和儿女。
长孙皇后病重的这些时日,我每天都在数着日子,看着这一天越来越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哀痛。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了,长孙皇后真的过世了,我心里的那份哀痛反倒没有了。
我随一众宫女跪在寝宫外面,听着寝宫里传来的哭声,也忍不住想流泪。不止为她素日对我的好,也为她含辛茹苦的一生。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随着他的丈夫南征北战。武德末年,她极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她亲自勉慰将士。登上后位之后,她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尽心抚育教导子女,打理后宫。毫无疑问,她是一个伟大的女人,伟大的皇后。
立政殿的宫女都需要守在长孙皇后的灵前,哭灵是不必的,那是妃嫔、公主们的事,我们只需要在边上跪着。
我的位置离长孙皇后的棺椁比较近,我一直静静的观察着李世民,这个大唐皇帝在此刻完全没有了以往的霸气,他就像一只孤独的鹰,不舍的抚着他的妻子的棺椁,眼睛里闪闪的,不知道是不是眼泪。我在心里偷偷的想,他对她,究竟是不是爱呢?如果不是,为何这么多年能够相濡以沫,又为何在她过世后他会如此的哀恸?如果是爱,那他又为什么可以同时流连在那么多女人之间?难道这就是古代的男人吗?即使是真的深爱一个女人,也不可能做到情有独钟。可是站在长孙皇后的角度想一想,作为一国之母,自然不会像卓文君那样要求自己的丈夫一心一意,可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是所有女人内心的期盼,即使是贵为皇后也不会例外。我不相信当长孙皇后看到李世民与别的女人花前月下,听李世民又宠幸了哪个宫嫔,她的心里会舒服。我在她身边呆了一年多,时常看到她脸上虽然笑着,但是笑容却不达眼底。说到底她也不过是委曲求全,为了成全丈夫而委屈自己吧。这其中的辛酸苦楚,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李世民遵从长孙皇后生前遗愿,采取薄葬,丧仪从简,营山为陵。随葬物品只有一些长孙皇后生前很喜欢的物件。
长孙皇后过世后,后宫事宜交由韦贵妃。据说这韦贵妃性情有些古怪,手腕狠辣,管教下人从来不会手软,与长孙皇后正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性格。据说李世民原本是想让杨妃管理后宫的,但是杨妃性情寡淡,不爱处理这些杂事,李世民这才将掌管后宫之权交给了韦贵妃,让杨妃和阴妃从旁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