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钱可是马三丫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来的,别看罗老太大字不识,算账却算得极清。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都得经过她的允许,哪怕只多用了一个大钱,都逃不过她那双眼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在屋檐下,既然摊上一个这样精明的婆婆,马三丫也无可奈何,只好能避免的则尽量避免着。
临近节日,街面上摆摊卖货的人也比往日多得多,马三丫牵着丫丫一路走过来,在一道街口的拐角处,看见有个农夫跟前摆着两麻袋糯米,几个衣着朴素的妇人围着正在挑挑拣拣。她便也跟着凑上去,弯腰抓了一把仔细验看。
这糯米颗粒均匀而且饱满,马三丫瞧得还算满意,便开口问价,那农夫伸手比出七根手指头。马三丫想了想,七文一斤还算合适,比米粮铺子里要便宜不少,便没有还价,点头直接让他给自己秤上几斤。
如今的米粮并不昂贵,最便宜的糙米铺子里才作价5文,粮食丰收的年头就卖得更便宜,三四文钱就能买得到。若只算吃,普通的人家一年实则花销不了多少。但要是算上官府征收的税银,坊间甲里的各种杂捐摊派,外加逢年过节人情来往、四季衣衫、生病请医问药等等,平民百姓的日子就难过了。
越是知晓这些,马三丫想出去做活挣钱的念头就越迫切。虽说罗文田卖豆腐,一天少说要挣几十个钱,还有罗文忠和罗小虎父子俩做木工的收入。但罗家七八张嘴等着要吃喝,生活上就只好节俭了又节俭,除开刚刚嫁过来的那几日,后来的饭桌上就再没有见过荤腥。马三丫自己都觉得有些受不了,再看着丫丫那副小豆芽一般的身板,她就更加的感到焦急。
秤好三斤糯米,马三丫从袖子里摸出钱袋,数出钱递给那农夫,便拉着丫丫从人堆里走出来,再找寻卖箬叶的摊位。
“三丫,上街买东西呐。”
听到喊声,马三丫立刻扭过头,便看见邻居孙大娘站在一间馄饨店门口,手上拿着一张抹布,正在向自己大声招呼。
“大娘,”马三丫笑着回了一句,几步向她走过去:“买点糯米回去包粽子,大娘还在忙没?今天生意好不?”说着又轻轻推了丫丫一下,轻声教道:“跟孙婆婆问好。”
孙大娘的老伴早就去了,只留下一个女儿,前些年也嫁去了邻县。跟有些寡居的老太不同,她的面上总是挂着笑,为人也极是和善,马三丫上街有空的时候,总要绕到她这间馄饨店,与她拉拉家常,说上几句话。
丫丫还在啃糖葫芦,闻言赶紧抬起糊满了糖渣子的小嘴,乖巧的喊道:“孙婆婆好。”
“哎,真乖。”孙大娘笑眯眯的应着,往后面让了一步,热情的请道:“进来坐会儿,正好我有事儿跟你说,本想关了铺子再去你家寻你……”
这会儿已经过了午后,铺子里一个人也没有。马三丫牵着丫丫进去,见孙大娘转身去拿水壶倒水,便上去将她按住,笑着道:“我自己来就行了,大娘您也歇会儿,忙一早上了吧?”
“不忙,成天都是这些活儿,做惯了。”孙大娘笑巍巍的走到桌旁,坐到凳子上去逗丫丫:“谁给你买的糖葫芦,娘买的呀,想吃馄饨不?婆婆给你煮……”
说着她就要站起来往灶头上走,马三丫赶紧过来把她拦住,有些不好意思的嗔道:“吃了晌午饭出来的,大娘您别管了,对了,找我有什么事儿呀?”
“你这妮子就是太喜欢见外,跟大娘我客气啥。”孙大娘半开玩笑的把她推开,往案板上抓了一把捏好的馄饨,揭开锅盖丢进沸水里,才转过头来说道:“对了,我是想问你,上回听赵春他媳妇说,你想找活计?”
马三丫愣了一下,连忙点了个头,一脸欣喜的问道:“大娘有合适的?”
“正好我前两天碰着个老姐妹,她在镇子西头的江老爷家当厨娘,说江家要雇个人洗衣裳。”孙大娘拿起笊篱往锅里搅了搅,接着认真的向着马三丫道:“不过去人家帮工可受累得很,你咋想着非要找活儿?”
马三丫只顾着欢喜,根本没有把她后面那句话听进去,激动得抓着孙大娘的胳膊,忙不迭的就应道:“洗衣裳我能做,劳烦大娘,帮我探问探问。”
“你这妮子,猴急猴急的,倒跟我年轻的时候一个样。”孙大娘笑着骂了一句,弯腰拿了个大碗盛起馄饨,走过去放到丫丫面前的桌子上,递了筷子招呼她吃,才接着说:“没啥劳烦的,我回头找我那老姐妹仔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