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观察,思考,抢断,摆脱......
这仿佛更像是c罗职业生涯的第一场比赛,他不但态度上比之以往更加认真,少了一份张扬的表现欲,多了一份对大局观的执着。
他跟卡卡交流的话语中,除了奥德里奇的战术指令之外,还有他作为队友,他个人的一些想法。
17岁的他,19岁的卡卡,现在在场上的位置近似于平行,米尔沃尔的进攻端攻击群,是一个非对称错位平行22站位。
布莱克本还在打长传冲吊,索内斯在场边频频抬腕看表。
诚如奥德里奇所言,布莱克本这套战术成功率并不算高,面对普通对手,30次,40次进攻能打进一个球,面对米尔沃尔,平均数据上肯定要超过50次。
但这只是概率统计,实际上每一次进攻都是独立随机事件,也就是说,假设布莱克本需要55次这样的进攻,有1次能打成,那么这成功的1,是在什么时候出现?没有人可以预料到,也许是第1次就打成了,也许是第55次,也许是第21次,总之,总体平均进攻效率大致不变,可会出现在什么时候,无法预测。
米尔沃尔控球率更高,进攻次数就更多,相对的,布莱克本的进攻次数就减少了,特别是威胁进攻次数,盲目的大脚解围,不会被算作是一次进攻的。
这种数据统计,在当代可能还不算特别显眼,但在数年之后。宇宙队巴塞罗那的比赛中。可以明显看出其核心意义。巴塞罗那极高的控球率保障了进攻次数,同时极大地限制了对手的进攻次数,在进攻效率上又高出对手,那么战胜对手,从理论上就显得顺理成章,以此引发后期关于“控球效率,传球效率”的争论。
索内斯看时间的原因就在于,他知道布莱克本这么打下去。万一在90分钟内不能出现那个进攻效率的“1”次成功,那么,比赛就结束了,赢者带走一切,败者一无所有。
因此,他在等时间,到了80分钟,他就会号令球队全军压上,在最后10分钟内,将战术成功率进行大幅度地提高。相对的,丢球风险也会大幅度提高。但必须冒险了。
就在索内斯频繁看表注意时间时,球场上的形势在肉眼看不见的发展中悄然转变。
c罗上场后并没有像拉莫尔那样承担起在锋线左路的串联策应作用,他的位置更靠后,接近与卡卡平行。
如此一来,布莱克本短时间内,右路防守遭遇的压力骤然减轻,在超过10分钟的时间里没有经受任何冲击。
拉莫尔与c罗终究特点不同,拉莫尔擅长穿针引线以及突入禁区扮演杀手角色,他很少粘球,场均突破次数不足1次。
原本这样的配置,在开场时打得还算不错,拉莫尔穿针引线,卡卡以突破为主,克洛泽中锋,比利亚有内切的隐藏威胁,前场攻击群配置比较全面,各种各样的元素都具备。
这样均衡的局面在c罗上场后被打破,现在他们更加突出某一项进攻手段的优势。
比如,卡卡和c罗的盘带突破威胁。
c罗经过十几分钟的上场比赛后进入了状态,也摸清了场上具体形势,比如他若是站在锋线上被对方后卫盯住,那么他就会变得处境困难,身体对抗会很吃亏,毕竟他只有17岁,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地锤炼自己的身体,也还是无法在与25岁之上身强体壮的力量型后卫对抗中占据上风。
他位置后撤,跟卡卡平行,在对方后腰线进行无球跑动,便是给自己营造空间,同时也与卡卡保持密切联系。
第78分钟,索内斯准备下令让球队进行绝地反击,上演最后一搏。
但是,就在此时,米尔沃尔的阵地战由阿隆索发起,他带球向前,来到对方后腰线前,吸引了对方一名中路后腰的注意力后,立刻将球传给了c罗。
c罗得球,坚定地向前盘带,他与对方的右后腰只有3米的距离,在启动后距离对方1米时做出踩单车变向拉球的假动作,防守他的人毕竟算不得一流球员,第一下就是上抢,在c罗的假动作出来后,身体反应有所犹豫,回过神时,c罗已经突破成功,但并没有完全甩掉对方,只是在这一瞬间,c罗扯出了空当,然后斜传右前方。
卡卡身后是对方的后腰,去防守阿隆索的那一位,此时甩开了这人,令一侧左路的后腰迅速过来补防,卡卡见到c罗传球过来,而且是给他了前冲的提前量,心中暗赞一声,c罗的突破,有了传球空当,同时也给了卡卡加速启动的时间,也许这就是1秒到2秒的时间,却无比关键。
启动后的卡卡风驰电掣地向前冲,对方协防过来的左后腰眼看会与卡卡触球的地点交汇,两人会发生相撞,可是卡卡还在不断加速,当他彻底冲起来后,将球向前轻轻一带,布莱克本的左后腰冲过来,恰好与卡卡擦身而过,卡卡一往无前地带球冲破了布莱克本的后腰线!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