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先生你好,我叫格里高利古德曼……”这制片人跟贾鸿渐见面的时候,那自我介绍当时差点就让贾鸿渐乐出来了!古德曼?这不就是“好人”么?这仁兄感情天天要收好人卡啊?人人都要说他是一个好人啊!不过呢,在美国这边没有什么好人卡的说法,所以这古德曼大概也没有因为姓氏的问题被人调笑过,他此时还一脸正经呢。对此贾鸿渐当然要忍住笑意了,他微笑着跟这古德曼握了握手,“你好,我听说你们想要拍一个关于我的电影?自传片?”
谁知道这古德曼坐下来了之后,一听贾鸿渐的问题确实微微的摇了摇头,“先生,并不是自传片,而是半自传片。半自传片的意思就是……我们可能会因为剧情的需要而进行戏剧化的一些调整,您应该明白的,电影总是要起伏什么的。为了有这些起伏,可能有一些事情需要夸大,可能有一些事情需要无中生有,但是总体情节跟您的经历是相似的,高度相似,就像是我们之前配合痞子阿姆拍摄的《八英里》一样,那么一个半自传性质的电影就是修改了很多阿姆自身的经历,为了不误导人,哪怕阿姆在这个片中出演主角,不过我们也把主角的名字改了,并不是让主角名字就是阿姆……”
哦,听到了这里贾鸿渐算是明白了,感情是这么一个意思啊!就像是《八英里》这么一个片儿,他好像前世的确是看过。里面的主角是痞子阿姆亲自演的,但是名字好像还真不是阿姆本人的名字。因为痞子阿姆的原名好像是是叫做马歇尔布鲁斯马泽斯三世,而电影里面的那么一个角色好像是叫史密斯的。但是众所周知,这么一个片子是阿姆主演的,而主角的遭遇跟阿姆本身的遭遇又挺类似的,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所谓的“半自传体电影”的称呼吧?
这么想的话好像别人会修改贾鸿渐的经历,这让人有点不爽,但是实际想一下的话,就算是自传电影难道就不能改情节了么?毕竟电影在美国这边就是一个商业载体,再怎么样都是要冲着赚点东西去的。要么就是冲着得奖要么就是冲着赚钱。否则怎么会拍什么自传类的电影?除非是有钱人投资专门来歌颂自己的。就像是《社交网络》这么一个电影,虽然把马克扎克伯格这么一个开了face波ok的人真名用在电影里了,可是难道这电影真的就是百分百按照人家的真实经历来的?不尽然!按照贾鸿渐知道的信息来说,历史上的《社交网络》那就是按照一本书来改编的。那本书本身就是别人给马克扎克伯格写的一本类似自传的书。本身就有点小改动。然后接着这么一个电影又改,最后谁能说真的就跟扎克伯格的经历一模一样?但是人家就是用了本名了!
所以想来想去,贾鸿渐觉得还是要看一下本子。要看一下这片儿到底是想怎么描绘他贾鸿渐以及他身边的人,别弄到最后扯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儿比如说别拍的他贾鸿渐有钱之后各种浪,别拍的他把一同创业的女朋友给踹了,然后整天迷失于酒池肉林,整天没事儿就没羞没臊的跟不穿衣服的大姑娘在床上玩游戏。这回头真那样弄出来了,叶静还不要跟贾鸿渐拼命啊?这回头电影流传到了中国了,那国内的老百姓要怎么看他贾鸿渐?不是一下要认为他贾鸿渐之前在国内表现出来的良好形象都是装的啊?虽然他贾鸿渐真是有一定装的成分在,但是问题是这种什么跟大姑娘乱玩游戏的事儿他没做过啊!没做过还要背这种黑锅?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
因此很快贾鸿渐那就说道:“允许不允许的再说,你们要把你们的剧本先给我看一下,我才可能决定。”而那好人兄呢,好像是胸有成竹,直接就笑着说道:“放心贾先生,规矩我们还是懂得。剧本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我现在甚至都已经带来了,这就拿给您看。”说着这哥们儿就从文件包里面拿出来了一份剧本交给了贾鸿渐。这剧本当然是英文的,看起来总共有四五十页厚。主要里面都是各个角色的对话什么的,而真正情节概要的部分并不是很多。
贾鸿渐接过来翻开一看,只见着这里面的剧情是这样的讲一个中国国内有一个家境一般年轻人呢,在国内的时候跟同班同学谈了恋爱,然后高中毕业的时候,这女孩儿出国留学了,而男孩儿则是留在了中国国内。这么一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