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忍着去看鉴定结论的冲动,李逸将卷轴慢慢打开,结果一看之下,眉头就皱了起来,难道……
这是一幅立轴的设色纸本,横轴约有70厘米左右,纵轴则差不多是横轴的两倍。
画面的近景,是几株枝条柔细,树干虬曲的柳树,沿着山间溪流蜿蜒而生。远处,则是一片烟云中朦胧的远山。
这幅画,画家笔触细腻,点染勾画之间,烟瘴横生,将柳树那种柔弱妖娆和山间的轻烟薄雾表现的恰到好处,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烟柳图。
画面上方的右侧,则是题款,一笔精致的楷书,打头是“春云烟柳”四字,后边则紧跟着画家对这幅画的介绍,
“三春景色收入画图,盛于惠崇、大年……”
题字之后的落款则为吴湖帆,并留有印鉴两枚,一枚是吴湖帆印,另一枚则是闲章,“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
另外在画面上还留有两枚鉴藏印鉴:杨仁恺印、沐雨楼。
李逸知道,吴湖帆,本名吴万,书画署名为湖帆,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澂之孙。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当时,他们的作品曾风靡大江南北,被无数人所推崇。
另外,作为著名的鉴定大家,吴湖帆还与收藏大家钱镜塘同称“鉴定双璧”。
“三吴一冯”都以山水见长,吴湖帆更是个中翘楚。他的画风秀丽丰腴,设色深具烟云飘渺,泉石洗荡之致。
建国后,吴湖帆曾作《原子弹放射图》,其点染间的烟瘴妙笔被解放军的多位领导看中,曾公开要求,要将他这幅画制版印刷,用作宣传,由此可见其画作影响之深。
在民国时期,吴湖帆曾长期担任教育部全国美展常委,并参与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华美术会,是该组织重要成员。
因此,如果这家的长辈曾在民国政府担任过高官的话,求购一幅吴湖帆的作品应该还是很容易的,所以这幅画应该是真迹。
只是吴湖帆的成就再高,这幅《春云烟柳》画的再好,作为一件画成于1939年的作品,怎样都不可能拥有那样的凉气。
因而这种情况就只有一个解释,要么是画中画,要么就是轴中藏画,总之,一定另有一幅惊人的作品藏在这幅卷轴之中!
开启了鉴灵牌,李逸开始透视画面。果然,他很快就发现,在画作上端的画轴中,藏着一片被卷成了桶状的泛黄而粗糙的纸张。
纸张上,工工整整的用楷书写着大约六七十个小字,李逸找到最开始一行,一看,虽然早有准备,还是被吓了一跳。这竟是三国时期钟繇的《贺捷表》!
“魏钟太傅贺捷表,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
仔细的将字从头到尾看完,李逸遗憾的摇了摇头,这只是一幅残篇,自“魏钟太傅贺捷表”始,至“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终,全文也只有68个字,而贺捷表的原文则至少也有160多字!
不过即使是残篇,其珍贵程度也难以言表!
钟繇曹魏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其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其中写得最好的是楷书,是公认的楷书创始人,甚至还被后世尊称为“楷书鼻祖”。
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王羲之、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过他的书法。
在历史评价上,南朝庾肩吾曾评价其书法为“上品之上”,唐代张怀瓘更是在《书断》一书中,将其书法品评为“神品”。
钟繇在华夏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和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书圣王羲之被人并称为“钟王”,地位之尊崇,一时无两。
遗憾的是,钟繇的书法真迹到东晋时遗失殆尽,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就是伪书。
一般认为,钟繇的代表作有“五表“、“六帖“、“三碑“等十数篇,《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正是五表之一。
这些资料在李逸脑海一一流过,他判断,这张残篇多半也不会是钟繇的真迹,但绝对是大家所仿。
有了初步的判断,他将目光转向了鉴灵牌给出的鉴定结论。
有关《春云烟柳》的判断没错,确实是吴湖帆的真迹,而关于这幅残篇的鉴定,却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因为鉴灵牌显示,这竟是钟繇钟元常的真迹!
一时间,李逸的脑海中杂念丛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