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韦珣开始谋划在生丝市场搞一番事情的时候,南美的二次硝石战争在犬牙交错、不分胜负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个变局。
二次硝石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夺取硝石,以此获得额外的国家财政收入。
可随着华夏硝石出产出口,不论是智利还是玻利维亚、秘鲁,都感受到了战争的痛楚。
首先是因为战争负担的军费支出和抚恤支出,其次是因为交战核心区域围绕的就是硝石矿产地,不断的对抗中硝石根本无法有效的生产和出口。
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先前独占硝石贸易利润的智利还是复仇的玻利维亚和秘鲁都无法承受大规模的长期战争消耗。
其次是华夏硝石矿不断的扩大出口吨位,让参与二次硝石矿争夺的三个国家及其盟友心中很不是滋味。
甚至在南美,已经有一个极为热门的舆论。
这个舆论就是说二次硝石战争的幕后黑手就是华夏,理论依据是华夏是这次硝石战争的最大获益者。
因为华夏一边卖着库房里封存的战利品,将大量缴获于日本、沙俄的枪械贩卖给几个参战国。
然后是华夏之前一直将华夏硝石矿的消息隐藏起来,等到他们开战之后借机夺取市场高价抛售牟利。
本着最大受益人最有可能是幕后黑手的依据,加之英法美都希望南美的硝石贸易趋于和平稳定,从而降低他们在硝石贸易上的成本,对这个舆论推波助澜。
而二次硝石战争确实是华夏这边煽风点火伙同同盟国策划的。
同盟国的初衷是夺取南美这个全球最大且唯一的硝石矿产地(其他地方的太少),掌控这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
华夏的目的是借机贩卖库房中封存的军火牟利,夺取部分硝石矿市场。
不论是目前还是未来,华夏都是南美硝石战争的最大赢家。
这无疑是招惹了不小的仇恨。
事情最开始是一个看似和南美二次硝石战争无关紧要的事情——英法加强了在英吉利海峡的海上力量,对过往船只加以盘查,针对同盟国商船更是五花八门的理由。
而巴尔干因为英法的强势介入和华夏坚持延后参战时间的态度,让目前在局部获得大优势但战略上因为英法支援而开始走向被动。
毕竟奥斯曼绝对没有实力拦截英法向罗马尼亚运输物资,意呆利和奥匈帝国更不会在华夏和德国都不支持开战的情况下无理由阻拦英法的运输船。
当然,最为主要的是奥匈帝国的意见。
本来奥匈帝国可以一口气配合保加利亚、奥斯曼,将罗马尼亚重创甚至掌握中欧最大的石油产地获得大量领土。
但这一切都因为华夏支持德皇,延后战争,让奥匈帝国唾手可得的利益变得不确定起来。
因此,奥匈对于南美的二次硝石战争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下降。
不过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德奥意三国已经意识到,即便大力支持玻利维亚和秘鲁,最终夺取了硝石矿,在英法海军力量强大的事实面前,根本无法运输,只能短暂的占有。
凭啥我们出力出钱耗费精力,最后是你华夏夺取更大的利益?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