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史大夫,品秩二千石,位上卿,银印青绶,掌监察百官,为左丞相,下属御史丞,为大夫之副;御史中丞,掌章台秘书。”
“九卿,秩中二千石,银印青绶;列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郎中令,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属官有:大夫、谒者、郎官、仆射。”
“廷尉,最高司法官,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官有廷尉丞,左、右二监……”
“内史,掌治京师咸阳,得参与朝政,位同九卿,秩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中尉,掌京师治安、兼管防火,位同九卿,秩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各郡设:郡守、郡丞、郡尉、郡监御史。”
“郡守,掌治一郡政务,可任免县令、县长以下官吏,银印青绶、秩二千石。”
“郡尉,直辖于朝廷,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
“郡丞,郡次席,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铜印黑绶、秩六百石。”
念完之后,李斯收好诏书,站了回去。
殿内先是一寂,许久之后,便有人称颂。
随后其他人也纷纷开口。
“大王圣明。”
如此一来,秦国官吏增多,给了更多人上位的机会与位置,同时将过多过重的权利从少数人的身上卸下,避免此前吕不韦那样权利过重的人出现。
尤其军、政、吏一分,又有了同级官员的监察,那么除了王以外,无人能够再集权。
“既然众卿并无意见,那么现在便重新安排众卿新职。”
“赵高。”
嬴政微微点头,对王台之下左侧站着的少年喊道。
赵高也立即出列,取出早已备好的诏书。
这一刻,众人屏息以待。
所有人目中既有忐忑,又有期待。
“秦王诏:授文信侯吕不韦为丞相,秩禄万石,金印紫绶。”
赵高大声喊话同时,一侧有寺人端着托盘走了出来,将新的印玺以及紫色丝带奉上。
“臣吕不韦叩谢大王!”
吕不韦站了出来,双手接过,大声喊道。
“秦王诏:封芈启为昌平君,任御史大夫,位上卿,品秩二千石,银印青绶,为左丞相。”
“启叩谢大王。”
听得此话,芈启顿时目露激动,站了出来大声拜谢。
听得芈启新职,众人无不露出羡慕之色。
因为芈启现在一跃成为了与吕不韦同级之人。
秦王之下,权势最大的三人之一,一个左相足以表明其位置之高,尤其御史大夫还负责监察百官,是秦王的眼睛。无人敢得罪,更遑论其妹还是秦王的嫔妃,如今秦王如此重用芈启,说明其妹必是在宫中得宠。
“秦王诏:尉缭沿袭国尉,品秩二千石,银印青绶。”
“臣拜谢大王。”
尉缭处变不惊,接过印玺与绶带。
对于这个接过,他并没有多少遗憾。
毕竟太尉一职,掌管秦国所有军政大权,以秦王性格,自是不可能轻易任命。
尤其他现在的功劳还不足够。
即便任命也会人心不服。
“秦王诏,任渭阳君为宗正、兼任治粟内史,蔡泽为内史,王贲为郎中令,桓齮为卫尉,姚贾为廷尉,品秩二千石,银印青绶。”
“臣等叩谢大王。”
听完任命,渭阳君自是有些遗憾,。
不过很快赵高便继续念,将一些宗室之中可堪造就的人安排在了内史以及中尉的附属官,包括专掌召抚西南诸夷典属国一职,或者诸爵的封赠及宾客祭祀飨食等事主爵中尉,除此以外,一些楚系的人以及从底层选拔出来的人则被安排在了治粟内史官邸之中,与宗室的人形成制约。
也算表达了秦王对宗室的任用,不让宗室寒心。
“秦王诏:芈颠救驾有功,封昌文君,任御史丞。”
“臣叩谢大王。”
芈颠顿时一脸激动上前。
楚系之人也纷纷展露笑颜。
不过这一点虽然很多人羡慕,却也说不上什么,因为芈颠确实救驾有功,这一点无可否认。
而御史丞则是御史大夫的两大副手之一,辅佐御史大夫。
“任颍川郡守王绾为御史中丞,秩千石。”
赵高再次开口。
月前才调回咸阳的王绾立即出列拜谢。
看起来他从位比九卿,品秩二千石,银印青绶的一郡之守,现在要下将了一个层次。
但这可是中枢,中枢官员即便同级但实际上也比地方官高一级,从地方到了中枢,就代表着未来可期,将得重用。
因此王绾很激动。
尤其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之前只能管理一郡,现在却能命令整个秦国所有的监御史按章纠弹百官。
芈启也眯眼看了一眼王绾。
王绾出身相府,可以说是吕不韦的门客以及半个弟子,而御史中丞这样重的职位交给他,也是制衡芈启以及楚系的手笔。
有了王绾,楚系自然也难以将整个御史府成为自己的私有。
这一点,芈启等人显然也看了出来。
“秦王诏:任杨端和为中尉,品秩二千石;冯去疾任谒者,李斯任仆射,李信、蒙恬为中郎,秩六百石。”
“臣等叩谢大王!大王万年!”
随着赵高将诏书收起,顿时所有人齐声恭贺。
李斯也神情如常,虽然他现在没有位列九卿,但是仆射是郎中令一署的副长官,再升一级,便是九卿,因此他并不着急,更何论令不在,则仆射奏下其事。
而如今的郎中令虽是王贲,但王贲大多时间都在军营,将来更会带兵出征,自是不可能留在咸阳,那他这个仆射与郎中令也并无差别。
至于冯去疾则是嬴政从众多郎官之中挑选而出的,也颇有能力。
随后又议论了一些事情,这才下朝。
一路上议论不绝。
毕竟一下朝中多了这么多改变,他们也都需要回去好好思忖,适应新的职位与职责。
秦史载:秦王政四年元月,秦王加冠,带剑,初置三公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