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了一开始的惊慌,只又低头照顾小孩,略显冷漠。
潘主任用力地一甩手撒气:“真是,这孩子,气死人了!”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正常的。”
“叛逆也不是这样的,老是惹是生非,学校老师天天找我……”突然一顿,潘主任打住了。看一眼垂首的少女,她忍住了牢骚,叹了一口气,“算了不说这个了,婧婧,你做完功课了吗?”
“啊。”
“真乖,来,我来抱他……”潘主任欣慰地笑笑,俯身伸手抱向小孩。
“啊!”
少女徒地一激灵,几乎是条件反射一样拂开了她的手。俩人都愣了一下,然后少女惶恐地‘啊啊’点头似是道歉,接着头都不敢抬地半抱半拖着小男孩走了。潘主任下意识地伸了下手,却停住了。
陈昜看在眼里,头冒问号。
稍倾,潘主任垂下手,笑了笑,有些许无奈,“这孩子……”
“她是聋哑人?”
“不是,她能听见,只是不能说。”
哦!
陈昜想起刚才的情形,反应了过来,点点头:“那个小孩是她弟弟吗?”
“算是吧,唉,不说这个了。”她的神色转眼恢复如常,依然是笑着,“现在你知道适合做什么了吧?”
陈昜了然:“我们老师说过,救助别人,精神救助比物质救助更加重要。”
“呵,你有个好老师。”
“那你需要帮助吗?”
啊?
潘主任一愣。
陈昜笑一声,摆摆手,“开个玩笑,说说她呗,她是孤儿吗?”
潘主任有些回不过神,只是顺口答道:“啊,是的……”
“她父母呢?”
陈昜看到她的脸上闪过了一丝犹豫,于是解释道:“心理治疗不是灌鸡汤,它跟科学医疗是一样的,都需要对症下药。”
潘主任看着他,目光闪烁了两下,而后轻轻一叹,“我相信你是个善良的人,希望你可以帮帮她……”
陈昜默然点头。
她叫李菁菁,今年十二岁,因为入学晚了一年的关系,现在还读五年级,是个被抛弃的孤儿。
陈昜在走廊隔着落地玻璃看着她抱着小男孩,时而擦嘴喂食,时而用无字的声音跟他呓语,时而陪着他玩……即便那小男孩基本就不会回应她,只是咧着流口水的嘴傻笑,她依然无微不至。
大概六、七年前,人们在一间出租屋里找到她,把她带回了福利院。
那时候,她应该是五岁上下,因为营养不良,又瘦又小,看起来只有普通三、四岁的小孩子一般大。周围不多的邻居都说,她已经一个人独自生活了很长时间,或许是一年,或许更久,总之在她很小时就有人看见她时常独自在外乞讨、捡垃圾了。那时候,许多人都不知道她从何而来,要去哪里,她总是白天出没一会,然后就整天不见人。她穿着从爱心回收站里捡回来的衣服,吃着别人不要的食物,还捡了一个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弃婴,把他当成了弟弟一般悉心照料。
如果不是出租屋的主人因为长期收不到租金而大老远从特区跑回来打算撵人,她会怎样,谁都说不准。
“我们找到她家的时候,她正在把讨回来的面包捏碎,放进半瓶矿泉水里,给兵兵喂食,她那时候啊,只有五岁……”
潘主任在说的时候,眼里有些水光,“她把屋子打扫的很干净,虽然里面除了几件家具之外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就问她,有其他人来过吗?她说没有,她自己一个人打扫的,每天都要打扫一遍,呵……我们想带她离开,她吵着闹着就是不愿意,我们问她,为什么啊,她说啊,她要等妈妈回来……”
她的母亲是个第三者,嗯,兴许是第四者,第五者……也说不定。作为筹码也好,想要报复也罢,生下了她。然而她的生父并不认账,于是就拿她撒气。从小就饿着、冷着、病着、打着、骂着……据邻居说,有那么一段时间,没有一天是听不见她哭声的。有人报警,也有人投诉,但没用,管不了。还豆丁点小的时候,她那个母亲就经常不回家了,有时候十天半月都不见人。她饿得急了,就只能捡垃圾吃。但即使是这样,每次她那个母亲回来,她还是很高兴,叫她‘妈妈’,虽然惹来的往往又是一顿咒骂和虐打。但她哭完之后,还是会呆在家里,饿了吃好心人送的食物,实在没有就吃垃圾,渴了喝自来水,冷了用破衣破棉取暖……乖乖等着妈妈回家。
“我们问她,军军是哪来的?她说是捡的,早上出去的时候,在垃圾堆里捡的,她就抱回了家……”
于是,她就一边照顾着他,一边等。她学会了扫地、拖地,学会了洗衣服,也学会了照顾小孩。没有扫把,她就捡;没有拖把,她就用烂衣服;有时候连水都没有,她就起的早早的或者三更半夜去偷接一点别人家外面的自来水……她就这样顽强地坚韧地活着、成长,期盼每次妈妈回来了,看到干净的家,看见能干的她,会夸夸她,会留下来,哪怕只多留一天半天,甚至一会也好。
然而,她就这样等啊等,直到等到福利院的人来了,还是没等回妈妈。
傍晚时分,陈昜离开。
在大门口,他回头望了一眼光亮的福利院小楼。看着里面晃晃动动的人影,眼神微微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