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了一名游历天下的苦修士。
后来,他行至嵩山少林寺,与当时的少林寺住持灵门大师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坐辩难。
这场辩难持续了整整三十二日,莲生口吐妙言,如同莲花绽放于瓦山流云之间。
对谈之时,崖畔青树间隐有神鸟轻鸣,引来世间无数名流文士争相观看。
此事过后,莲生之名正式在修行界,也就是江湖之中流传。
名震天下的少林寺住持当着天下群雄的面,亲自邀请其入寺担任达摩院首座。
不料却被莲生微笑婉拒,直言时机未到。
但在辩难之后,他以手轻抚头顶,片片黑发,如黑莲一般渐渐落下,一颗佛心渐趋坚定。
从此之后,世间再无那出身富贵的莲生公子,只剩下一心向佛的莲生大师。
秋天落叶时,莲生自宋国独行而出,北至大秦,西至大元,足迹几乎遍布天下。
但也因此,足足有数年时间,他消失在了世人的视线中。
谁也不知道,在此期间他究竟做了什么。
世人只知,有一名僧人自西边而来,行走天下,广施恩泽,备受世人崇敬。
少林寺住持再度邀他入寺,此刻他欣然应允,成了少林寺达摩院的新一任首座。
在任职期间,莲生一直兢兢业业,恪守本分,受到了少林寺上下僧人的爱戴,是少林寺下一任住持方丈呼声最高的人选。
并且,他曾数次在少林寺中揪出魔门探子,大大打击了魔门嚣张的气焰。
在那个时候,莲生大师这个名字,如果再加上那位书院的浩然剑仙的话,几乎就能代表了一个时代。
但就在众人认为其即将接任少林寺住持,成为下一任方丈的时候。
他婉言谢绝了少林寺僧人的好意,就此离开了少林。
之后莲生又拜访了许多道门宗派,在论道之中,他将自身佛法和道门功法合二为一,创出了属于自己不世玄功。
随后,他又回了一趟少林寺藏经阁,出来之后,便飘然远去,从此退隐江湖,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此江湖之上,再也没有莲生大师这个人,但莲生大师这个名字却成了江湖上流传不息的传说。
在世间典籍的记载中,莲生大师的身上一直笼罩着一层慈悲而又无比神秘的色彩。
他精通佛法,生平所为皆是慈悲之举,但他这一生太过传奇。
因此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
莲生大师擅长书写文章,精于书墨,苦行览世间,静思读旧书,修行无碍。
他在山川草木中悟道,数年便入大宗师,并且有着知命境界的念力修为。
他佛法精湛,但也修有高深无比的道门功法。
他是一代大文章家,大书法家,又是佛宗山门护法,还是许多道家宗门的座上宾。
这样一个愿意亲近世间所有美,有能力明悟世间所有法,勇于承担世间所有事,并且做的的如此完美的人。
以前未曾出现过,也不知道以后可还会出现。
在很多人看来,如此完美的人物不可能后天修行而得,只能是天生其才。
所以后人才会对飘然逝去无踪的他留下这样的一句评价:西方有莲翩然坠落世间,自生三十二瓣,瓣瓣不同,各为世界。
他的法号是莲生三十二。
他就像一朵飘落红尘的白莲,每当其绽放了一片如玉般的莲瓣,便能展现出一种大能力,给这个丑陋、污秽、肮脏的世间带来一丝慰藉。
“世人愚昧,都认为师叔您是全天下最好的好人,却不知你隐藏在光明的外表下的丑陋”
叶红鱼带着仇恨的目光看着眼前的莲生大师,言语中饱含着激荡的杀机。
“道痴姑娘,眼前这个闻名天下的莲生大师究竟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竟让你如此痛恨于他呢?”
祝玉妍的目光中带有些许好奇,充满了探寻的意味。
“对啊,对啊,这老东西究竟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还有,你为什么要叫他师叔呢?”
宁缺在一旁也是急切地问道,从刚才的对话里了解到,眼前这个老僧在这个世界上有着极为光鲜伟大的名声。
可为什么,他还要设下这样一个局来坑害自己的柯师叔呢?
宁缺现在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师叔,你自己来说,还是我来帮你说?”
叶红鱼用冷冽的目光死死盯着眼前的莲生大师。
莲生大师默然无语,只是他那干枯的已经没有血肉的手指上开始闪烁起微不可查的圣洁光辉。
“看来师叔你是不愿说,难道这么些年过去,你心里终于有了些许愧疚吗?可惜,太晚了”
叶红鱼冷笑着,“你们只知道眼前这个人出身佛门,却不知他一身功法的本源,其实都来自于我知守观的道典”
宁缺与祝玉妍眼中皆闪过了一丝震惊之色。
知守观隐世多年,能修习他们的功法的,无一不是观中的核心弟子。
莲生大师这样一个正经的佛门中人,修行一些普通的道法也就罢了,又怎么可能会有机会接触到知守观内的核心道法呢?
“很奇怪是不是?但一个修了一辈子佛的人突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方丈之位,转而去修行道法,这不同样也奇怪的很吗?”
“的确如此”
宁缺与祝玉妍对这件事情同样也有些疑惑。
一个信奉了佛祖一辈子的得道高僧,到了晚年竟会去修行道法,还为此放弃了无数人求之不得的少林寺方丈之位。
这件事情,在数十年前的那个时代,同样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因为在其消失的数年里,他隐藏了所有的身份,来到了隐世多年的知守观中,做了我师祖的第二位亲传弟子”
“这…道门与佛门功法不会相互冲突吗?”
宁缺有些疑惑地开口问道。
祝玉妍看起来倒是有着几分理解,眼中闪过一丝恍然大悟之意。
她回答了宁缺的问题:“曾经有一位上古先贤曾留下话语,如果有人能佛道双修,并将其融会贯通,或许有资格追逐长生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