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具有本能的亲切感。
其次是部队训练方面。
“忠义救**”的部队编制和训练,本来就是戴长官根据张野的《步兵训练操典》制定地,与学生军地整训方式如出一辙!训练科目和考核方法大同小异,士兵们的风格和战术素养也颇为一致。很大程度上,如果不穿军服,几乎难以分辨究竟是学生军地士兵还是“忠义救**”的士兵。
第三是渊源方面。
“忠义救**”自成军后开拔北上,一开始就是与学生军并肩作战,每战必胜。两军官兵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从陌生到熟识,最后成为生死之交的,不在少数。而“忠义救**”的中高级将领,几乎都有一种对张野的崇拜信任感。这种崇拜和信任,是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换来的。就连沈最自己,对此也无可奈何!
因此,学生军一旦有风吹草动,“忠义救**”必定同仇敌忾!
而作为热血青年的沈最,也在战斗中拖下了特务的外衣,蜕变成为一名真正的铁血军人。日军的残暴同样刺激着他的心。虽然张野很少劝他,可是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之下,沈最的思维方式也不自觉地向张野转变。
自中条山返回后,沈最将大多数接收自卫长官的重武器移交给张野,并命令郭浩帮助学生军建立和训练正规的炮兵部队。如今学生军四个师的炮兵团的实力加起来,已经远在“忠义救**”之上了。
此外,和沈最畏手畏脚地扩充部队相反的是,学生军在后勤支持足够的前提下,放手发展,不断扩编。短短两三个月,其四个主力师已经接近八万人,与“忠义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与“忠义救**”不同的是,学生军的扩充,有广大的晋东南地区的繁荣经济作为保障!
很显然,张野除了会打仗之外,建设地方,发展经济同样是一把好手,仅仅几个月时间,就将原来一贫如洗的晋东南根据地整治得政通人和,欣欣向荣。
三晋大地上,到处竖起了高大的烟囱,利用当地工矿原料建立的炼铁厂、炼焦厂、机械厂四处林立,产品供不应求,除供应学生军之外,还渡河南运,远销内地。
城市里,山西汾酒和陈醋作为名牌产品,已经形成产业化。原来专为学生军生产军服的布料厂、服装厂,也在满足军品订单之余,大力开发民用产品,除本地自产自销之外,同样销往内地。优良的产品质量和新颖的款式风格,已经成了三晋名牌的口碑和标志。
除了工业产业外,城内的第三产业同样发达,大小酒店、发廊、运输、娱乐都应运而生,以学生军和“忠义救**”中低层官兵为主要服务对象,生意异常火爆。
中条山旁边的黄河渡口上,招标承包的船运业日夜繁忙。一船船琳琅满目的商品运过河去,变成一船船的粮食军火西药再运过来,为学生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而张野的秘密底牌__卧龙山谷内张老先生率人负责的罂粟种植也同样极为成功,在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下,罂粟生长格外迅速,不久便可以开始收获了!
在渡过了最初拮据的日子之后,因为学生军的强势和外部因素的配合,根据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内部百姓安居乐业,外来难民纷至沓来,基本上达到了张野的预期目的。
而“忠义救**”的后勤供给,主要来源于陪都国防部和军统的军费支出。随着部队规模扩大,原本充足的预算变得捉襟见肘,日见紧缺。这也导致了沈最不敢放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张野很快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善解人意地安排李校副定期定额拨款援助,可是究竟不能够和学生军自身相比。沈最虽觉不妥,但是欲罢不能,只能眼睁睁着自己的“忠义救**”与学生军越走越近。
有时候,他自嘲地想,照这样发展下去,终有一天,恐怕连他自己,也不可避免地会变成学生军了。
虽然在当地,学生军的声望远高于“忠义救**”,可是沈最内心,毕竟还保存着对陪都、对军统、对戴长官的一丝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