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龄在榆木川草拟的诏令会有专门的快马加急送到京师,由内阁商议后,立刻做出决断,同意则即时发布,若是不同意,便上书陈情,表明厉害。
这只是最开始的设想,等到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内阁五位大人却发现,谅自己想破了头,也找不出靖王的一点毛病。
好似每一个决策、每一道诏令都是那么的……完美!
不错,也只有完美这个词可以形容了。
每个人都在扪心自问,若是换做自己,能不能做到每一步都算无遗漏?
从前期的布置,大军的行程,进攻路线,再到粮草调运,补给路线,各部将领的任命,一条一条,让人看后,完全挑不出任何问题。
内阁首辅刘健虽然已经开始接纳靖王,但是,心中仍存有警惕之意,从前线发回来的每一份奏报都会认真阅读,不仅仅是了解战事,更重要的,他需要从中去判断靖王是否有其他意图,比如谋个反之类的。
所以,刘健看奏折比别人要仔细的多,几乎都已经是在鸡蛋里挑骨头了,最后发现,自己的努力不过是徒劳而已。
哒哒哒……
一起快马从玄武门进城,马上的骑士身后插了三杆军旗,这是给守城的将士表明自己的身份。
一杆旗,表示这是一封普通的战报。
两杆旗,表明这是一封急奏,要么是前线出了问题,要么是有紧急军情。
三杆旗,说明已经是十万火急,或者是前线战局已定。
守城的将士不敢怠慢,立刻放行。
骑士勒马冲进京城,一路狂喊:“漠北大捷,漠北大捷!”
当大捷的战报送到内阁的时候,所有人不禁长出一口气。
赢了!
痛快啊!
自从土木堡之变,明军就一直龟缩在城池之内,几乎就没有主动出击过,却没想到,这一次能胜的这么彻底。
达延汗伏诛,主力被全歼,从此以后,漠北再无鞑靼。
刘健激动地老泪纵横,天佑大明啊!
“快,先去给陛下报喜!”
说完,刘健拿着奏报直奔乾清宫而且,谢迁等人随后跟上。
虽然弘治皇帝尚处于昏迷之中,但是,程序还是要走的。
几位老大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将前线的战况给弘治皇帝汇报一番,由于情绪实在太过激动,哭天抢地,却惊到的殿外的人。
原来是张皇后和太皇太后周氏也来看望弘治皇帝,听到里面的哭声,顿时脸色煞白。
莫非,陛下他……
等到两位娘娘急急忙忙赶到现场,却发现是虚惊一场。
张皇后还罢了,可周太后一大把年纪了,哪里禁得起这样的惊吓,当下抚着心口说道:“哀家年纪大了,可禁不起这般折腾,几位大人再有什么事,劳烦给给哀家送个信,让哀家心里有个准备。”
刘健赶忙说道:“是臣等君前失仪,惊扰了两位娘娘,请两位娘娘恕罪。”
周太后说道:“本来,哀家不该过问朝政,但是今天赶上了,多嘴问一句,几位大人都是朝廷的肱股之臣,不知对靖王辅政一事,有何看法?”
刘健先是和其他人对视一眼,然后说道:“靖王殿下辅政能力有目共睹,当今世上,在也找不出第二个。”
周太后笑了笑,说道:“如此说来,当初反对声最大的刘健,也服气了?”
“这……”刘健脸色微微涨红,说道,“臣心服口服。”
“哀家当初做那个决定,也是有苦衷的,”周太后叹了口气,说道,“时局动荡,藩王造反,若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做大家的主心骨,怕是后果不堪设想。”
“当初的情形,臣也有很大责任,只怪臣等太过爱惜自己的羽毛,置国家大事于身后,多亏太皇太后当机立断,力排众议任命靖王辅政,才能扭转局势。”
“罢了罢了,以前的事就不提了,”周太后摆摆手,说道,“只盼着几位日后见了大明列祖列宗,可不能告哀家的状,说哀家干政。”
“太皇太后为国为民,朝廷百官有目共睹,不敢妄言。”
“此役靖王大败鞑靼人,定有很多后事需要处理,几位大人赶紧去忙吧,陛下这里有我们呢,不用担心。”
刘健行了一礼,道:“谨遵太皇太后懿旨。”
回到内阁,第一件大事,就是关于榆木川都司的建设以及长官任命。
能够在榆木川建设城镇,对大明来说意义非凡,从此以后,大明北部疆域直接向北推移五百里。
五百里啊,这可不是个小数字!
有了这块疆土,可以使得京城的位置更加稳固。
虽说天子守国门,大明的精锐兵力都在京师,但是,这里距离边境线实在是太近了,只要人家突破长城,距离京师只是一步之遥。
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
现如今,榆木川成了北方重镇,即便有敌军突破榆木川,距离京师也有五百里地呢,起码有时间准备。
只是,这个长官任命,确实比较难以抉择。
这时候,焦芳说道:“诸位大人可还记得,此战之中,还有一人功不可没?”
刘健问道:“焦大人有话直说便是。
对于焦芳,刘健很是无奈,此人除了拍靖王马屁,别的啥也不会,可问题是,让他入阁偏偏又是自己举荐的,这就很尴尬了。
若是撵他走吧,无异于自己打自己的脸。
只好先留着当个混子,幸好有李东阳和杨廷和入阁,内阁的人手并不紧张,多个混子也无所谓。
焦芳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反正自己就是靖王的狗腿子,那又如何?
“三边总制杨一清。”
刘健等人对视一眼,漠北一战,杨一清确实功不可没,而且此人有多年戍守边关的经验,如果由他来出任榆木川都司的都指挥使,是个不错的人选。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