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虽然自靖康之变后,大宋的朝会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可是再怎么不重要,也是一个程序,例行公事将之完成,是从赵构到大臣们定期的任务。
但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小时了,还是没有开朝会。
赵构早就到了,只不过被宰相李邦彦邀去了枢密厅,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本百官还议论纷纷的,可是时间久了,他们都意识到极度不对,因此连议论都不议论了,只是一个个面色铁青,等着结果出现。
这些年来大宋小朝廷不停缩减编制,但是朝廷的财政收入却没有减少,周铨控制的地盘虽然不向朝廷纳税,可是因为商业繁荣、工业兴旺,所以小朝廷的财政收入反而一倍于靖康之前。
故此文武诸官的待遇是随风上涨,就算还比不得周铨那边同样等级的官员,也远胜以往。大伙当然希望这官能够长久当下去,可是若朝廷中有什么变化,他们的如意算盘可就拨不响了。
“政事堂的几位,如今都不在啊。”良久之后,不知是谁悠悠叹了口气。
众人早就发现了,他们在这里枯坐苦等,政事堂的那六位却是一个都没看到。
有几人已经在盘算着,若是真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是不是该挺身而出,或许一次冒险,就能让他们也跻身政事堂中。
就在百官的耐心即将消耗光时,终于听到了一声磬响。
百官纷纷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跟随着引导的班直武官进入大殿。
大殿内自然是阴沉沉的,刚从光明走入黑暗之中,众人视线都有些模糊,但当他们定了定神之后,队伍就有些乱了。
御座之旁,没有人!
御座上没有人是正常的,朝廷以赵桓多病为借口,已经剥夺了他参与朝会的权力。但是在御座之侧,有一张小些的椅子,是摄政王赵构的位置。
可现在赵构没有出现在他的位置上!
那肯定是出事了,是什么事情,会不会过一下子,赵桓从偏门走进来,再度坐上御座?
众人目光再度集中在最前列,那原是政事堂六位宰执与参政的位置,可是现在仍然空空荡荡的。
片刻之后,终于看到李邦彦领着五人走出来,五人的神色虽然有些异样,却让人看不出喜怒。
他们就位之后,李邦彦带头,向着御座方向一揖:“请摄政王!”
几位参政同声道:“请摄政王!”
然后诸官亦是行礼,齐声道:“请摄政王!”
也有些官员惊疑不定,没有加入这个行列的。他们都盯着方才李邦彦等出来的侧门,个个面色凝重。
然后就看到一人身着亲王之袍服,一步一顾地走了出来,再迈步登上台阶,来到摄政王位前,先也是向御座一揖,然后才坐下。
“这……这……”
“怎么是他?”
那些盯着的官员们都愣住了。
因为走出来的人,并不是赵构,更不是赵桓,而是赵佶的第五子肃王赵枢。
这位肃王博闻强记,是个学者型的人物,但是为人懦弱不争,在赵佶诸子之中,并不太显眼。而且他的年纪比较大,仅小赵桓两岁,比赵构则要大五岁。
他若是摄政,那赵构呢?
“康王何在,康王人呢?”朝中有人叫道。
赵构摄政这么多年,虽然实权不多,但也足以让他在朝中培养出一批心腹来了。这些人见赵构不在,顿时发作起来,纷纷喝问,不少人甚至开始向着大殿大门外张望。
“都肃静!”李邦彦厉声一喝。
殿中的武士用力顿起手中的武器,咚咚的声音,让众人都闭住了嘴。
“有一件事情宣告……请摄政王宣旨。”李邦彦道。
赵枢一脸便秘模样,从摄政王座上站起,李邦彦上前两步,将一道旨意递给他。
如果可能的话,赵枢真不愿意站在这里。他以文学之士自居,一向敏于行而讷于言,加之母亲在后宫中地位卑微,所以赵佶选皇储时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他自己对此也没有什么想法。
可没有想到的是,到后来这事情却落到了自己头上!
“孤从五国城来,带来父皇旨意。”虽然不愿意,赵枢还是开口道。
然后下面群臣中有些人才反应过来,这位肃王和景王赵杞二人,已经很长时间未在京中出现了。似乎是说太上皇赵佶有些想念儿孙们,所以摄政王赵构送他们去五国城服侍太上皇了。
可现在,赵枢却悄然回到了京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