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指出荆州的地理环境是“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荆州作为当时东南西北四个地区中间的核心地区,交通运输方面一向都比较发达。而襄阳又地处荆州中心地区,交通道路更是发达,当初刘表把荆州首府迁至荆州看中的就是襄阳优越的地理环境。
&nb经过刘表多年的苦心经营,又得益于十多年间从未遭受到战火波及之故,原本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军事重镇,现在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几乎可以说是冠绝中原,单单是过百万的人口基数就足以证明一切。
&nb襄阳城外的临江码头上一片繁忙,来自于四方的商旅大多都集中在这里买卖互市。虽说早年刘表与孙氏结仇时曾下令中断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贸易往来,但那只仅仅是对北面的曹操与东面孙氏而言,与南面的荆南数郡、西面的川中巴蜀却仍保持着原有的商业互市,必竟荆州也有很多东西出产不了,需要靠从别的地区进口。
&nb只是不知是从何时而起,襄阳一带与江东、江北的商路慢慢的恢复了过来。或许这是一种必然性,因为不管所谓的小农经济如何如何发达,始终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商业往来才能支持下去。而陆仁这个异数人物的出现,在这里也有不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很可能是他加快了荆襄地区恢复与东部、北部贸易往来的进程。
&nb早先陆仁在荆州“避难”的那段时间里,陆仁便借助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成为当时几乎是唯一能在荆襄与江东之间水运经商的人,甚至在两地间的粮米盐铁这一类的重要贸易互市上都插了一脚进去。有他这个领头吃螃蟹的人,后面跟风而上的人就不会少……
&nb最初的时候,荆州与江东之间的一些胆大的家伙还只是偷偷摸摸的几近于走私,到了后来就已经是明目张胆的经商纳税。相对应的,荆州官方初时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索性就如同把断绝商路的令文在无形中取消了一般。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没有谁会和钱过不去,既然两地间的商贸往来禁止不住,那么与其让民间走私错失大量的税收,还不如干脆放开一点把税款收入袋中,这样至少还能够皆大欢喜一些。
&nb陆仁离开荆襄时把襄阳的产业大部份都交给了糜竺,但这并不表示就放弃了荆襄乃至川中地区的商路。正相反,现在的糜竺就有如陆仁放在荆襄地区的商贸集团总代理,自己的经营中心放在了夷州其他的一些商道上。
&nb大体上来说,就是夷州把货物送到荆州,糜竺这里收到货物之后再把货物转卖给旁人,剩下的事让糜竺自己头痛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其实对大家都有好处,就拿陆仁来说,陆仁可以把为数不多的优秀人才都集中到夷州的各个层面,同时因为没有直接性的涉足荆襄,与当地的豪族大家也不会产生直接的利益冲突。像以前陆仁的生意还要应付蔡瑁,现在就不用去管什么,要头痛也是糜竺去头痛。
&nb不过话又说回来,糜竺那是有刘备撑腰的人,一般情况下蔡瑁也不敢和刘备发生直接冲突。这二者之间是什么情况外人不得而知,只是从糜蔡两家的商业合作上来看,似乎也达成了某种的一致性才是。总之在荆襄地区的商业大局上来看还是一片太平的,而糜竺对荆襄地区北方商路的打通也大有贡献……东面的江东地区是陆仁自己直接性的商贸区域,糜竺的手伸不过去,当然要往北方去跑生意。
&nb————————————————————
&nb不说襄阳码头上如何繁忙,离码头十余里处的荆州水军军营就显得有些不太像话。在这里听不到军兵训练的声间,到是陆上营区里一个午觉睡到黄昏的士卒们的呼噜声时起彼伏。偶尔会有几个因为内急跑出帐来方便方便的士卒,但无一例外的都懒懒散散,方便完了又跑回帐去接着倒头大睡。隐约间似乎能听见在营区深处有些嘈杂之声,但细细一听却都是些“买大买小,买好离手”,再不就是骰子与碗的碰击之声。
&nb军港里停靠着很多的战船,只是新旧不一,品质也参差不齐。若是从中挑一只旧些的细看,说不定还能发现未曾修补的斑斑伤痕。这些到也罢了,在一些战船上甚至能看到水军士卒挂在桅杆帆绳上换洗晾晒的衣物。这么说吧,荆襄水军久不经练且军纪散漫,水军战船未能好好保养的事由此可见。
&nb其实也难怪,刘表文人不习武事,对军事方面的事几乎就从不过问什么,一般都是扔给蔡瑁、张允他们去管。而荆襄这么多年来没打过什么仗,有过的几次仗动用的也几乎全是陆军,襄阳的三万多水军基本上就是吃干饭的。
&nb水军如此,陆军也一样的好不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