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七团辅兵也都带上了,不过这些人的任务则是背粮带草。
一个士兵一天起码得要一升米,而如果是训练或行军做战,消耗的还更多,一天得按两升算。
为了保证战兵的体力和机动性,罗成只让每个战兵随身带了三天的战备粮,不到关键时候不吃。
行军作战时全要由辅兵们背粮供应。
他计划是在山里剿匪一月,毕竟山高林密,谁也不知道这仗要打多久。
一人按一天两升算,一个月一兵就得六斗粮。而五百战兵,一月得三百石粮,这还得是已经舂好壳的粟米,若是带壳的,还得多带二百石。
再者,战兵营里还有一百多匹马骡,这些坐骑的消耗甚至超过五百战兵。
这样一来,罗成就得准备一千石带壳粟谷出发。
一千石粮,由辅兵营背粮,一人背半石,就意味着得两千人才能背的了,而问题是这些辅兵每天背粮也一样要消耗粮食。甚至为了提高效率,还得准备些车和驴骡,又得添加消耗。
本来用兵一月只需要一千石粮就够了,现在还得再算上运粮的辅兵消耗量,再加上点富余,起码得两千五到三千石粮。
怪不得说打仗打不起,人越多,粮草消耗越多,需要征召的民夫越多,而民夫征多了,民夫需要消耗的粮食也是个大数字。
尤其是这种野战,耗费比守城增加几倍。
为此,罗成与老贾等人商量过后,觉得单纯带着一支运粮队是不现实的,也一次带不了那么多粮食。
只能沿途设立补给兵站粮仓,通过接力转运。
这样既能节约人力,还能提高效率,关键还在于能够增加粮食的安全性。
同时,这些兵站也能做为剿匪战兵们休整之地,万一遇袭之类的,还能有个地方可以退回休整,然后再战。
只是这样一个兵站,又得还有防御能力,总不能野外露天,得修个简易的堡垒营寨,这又得需要人工和时间。
一群人算来算去,发现要维持这个五百人的战兵营深入山区做战,后勤的负担压力极大,可他们又不敢真的只带着五百战兵深入敌境。
好在粮草是现成充足的,只需要想办法运过去就好了。
“沿我们进军的路线,每隔二十里左右,择一路边险要之地,修一个墩堡营寨,屯驻辅兵,储存转运粮草,并且还可以做为受伤士兵们的疗养之地。”
最终,罗成拿出了这么一个钉钉子计划。
虽然有点不够爽快直接,可最后考虑这是一支新兵营,大家都还是同意了。
于是今天一早,罗成点将出兵,斥候队的斥候们在前探路,然后几队步卒随后,接着是两团民夫押运粮草以及修堡的材料随后,再来几队步卒,接着又是两团辅兵,最后罗成带着两队人马殿后。
轻骑队则负责巡逻警戒,前后策应。
寒风萧萧,罗成的队伍天不亮就已经离城而去。
晓色之中,张须陀站在北城楼上看着这支如长蛇般的队伍远去。
“观其行军,倒是沉稳,如此我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