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象蒂诺在美国替孙子明分析的,两德统一不过一年多,对于德国人来说,柏林墙的倒塌就象是一次集体越狱。那堵修建了三十年的隔离墙的拆除,意味着一半的德国人从专制的牢笼中,集体逃到了自由世界。
《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就是“希望”,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影片结局那种《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宣泄,正好击中了德国人的心灵深处。
电影结束了几分钟,放映厅里还是掌声雷动,孙子明一行人不得不再次到银幕前向大家鞠躬致谢。
掌声中,已过花甲的弗朗克·贝尔先生(本届评委团主席),从贵宾席里走出来,与孙子明他们紧紧拥抱,热泪盈眶道:“谢谢你们,这是我看过的,最伟大的电影!”
记者们愣了一下,紧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这部电影确实伟大——‘希望’,只要有信仰,人生就会有希望!
有了评审团主席的带头,胡安·安东尼奥·巴尔登、苏珊·斯塔丝伯格、克里斯提娜·杨达、张一谋这些评委,纷纷上前与剧组拥抱祝贺。
轮到资历最浅的老谋子时,他在孙子明耳边道:“孙导,这次又会上演奇迹了!”
孙子明也在老谋子耳边道:“老谋,拜托了,你可是我们华人里第一个当评委的!”
最后是一些观影嘉宾上前与孙子明他们拥抱祝贺,其中就有本届影帝大热门的阿明·缪勒·斯塔尔先生。已经头发花白的斯塔尔先生,拥抱着发哥、摩根·弗里曼,感动道:“发,你的表演无可挑剔,还有你,摩根先生,你们是最伟大的演员!”
……
很难有一部电影能比《肖申克的救赎》能更好的诠释梦想与救赎这两个词的关联和真谛,电影予人带来心理的震撼与洗涤从未如此的深刻。主角安迪与男二黑人瑞德主辅相成的两条脉络,营造了一个关乎追梦自由和心灵救赎最好的故事。当看过电影,不禁感慨对比安迪的遭遇,我们生活中看似迈不过的坎又能算什么,这是最有温度的电影!生活其实本就一直有着梦想,哪怕失败,只要能心拥梦想,便定能获得希望的救赎。
---DPA(德意志新闻社)
束缚越紧,梦也就会在心里勒下越深的痕迹。《肖申克的救赎》是一场关于笼中鸟如何飞往自由的梦,看了它,会让人觉得重生。
——《明镜周刊》
有种鸟是不应该被关在笼子里面的,他们羽毛太漂亮了。
安迪用19年的时间和耐心,用一柄比铅笔大不了多少的手锤,挖通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这条路,他的狱友瑞德认为600年才能挖通。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适应环境,另一种是改造环境,安迪属于后者。
——《法兰克福汇报》
或许是《肖申克的救赎》过于出色,或许是它暗合了人性对希望的追求,又暗合了此时德国人甚至是欧洲人的心理。
电影一上映就全面压制了《船长》、《大峡谷》、《乌兹伯爵》、《阮玲玉》等参展影片,成为影评人和专业影迷们一致赞叹不已的影片。随着影评人、影迷们的一边倒式的评价,放映《肖申克的救赎》的影院门口排起了长队,引发了柏林市民的观影热潮。甚至《肖申克的救赎》的热映,还影响到了《乌兹伯爵》、《大峡谷》等影片的放映。各个制片商和剧组看着影院里寥寥无几的影迷,再对照《肖申克》那边的长队,都在暗叹自己的运气太背,碰到了这样一部毫无争议的神作。
就在这种形势大好的局面下,孙子明一行人也不敢有半点松懈,依然按部就班地上电视、接受记者的采访。《肖申克的救赎》在美国本土邀请院线观看时,他们都估计票房不会超过四千万,这还是把孙子明的影响力包括在内。如果能在柏林拿几项大奖,再配合新闻媒体炒作一番,或许才会在票房上有所斩获。拿奖是荣誉,票房才是实惠啊!
记者们也在采访时,对这部影片赞不绝口,特别是发哥那场吃了大苦头的戏,一个演员居然能十几秒内,在四种情绪中自如转换,而且自然地行若流水毫无滞涩感,这太伟大了!ZDF电视台(德国电视二台)征得剧组的同意,把那一小段戏份剪辑下来,在电视里放映,主持人惊叹道:‘这个片段,可以作为表演艺术的教科书了’。
随着影片的热映,欧洲的发行商也挥舞着支票上门。没有一个星期,孙子明他们就拿到了1。2亿美元的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